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本文目录一览:
小柴胡颗粒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1、小柴胡颗粒(同仁堂)的功效与作用小柴胡颗粒(同仁堂)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
2、【药品名称】品名:小柴胡颗粒 汉语拼音:【成份】【性状】【作用类别】本品为感冒类非处方药药品。【功能主治】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吐,口苦咽干。
3、小柴胡颗粒的功效主要是解表散热、疏肝和胃,可以治疗外感病、邪犯少阳证,还可以缓解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等症状。小柴胡颗粒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有柴胡、姜半夏、黄芩、党参、甘草、生姜、大枣等。
4、问题分析: 你好,小柴胡冲剂具有解表散热,疏肝和胃功效。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一般用于小儿感冒,但是并不是预防性的用药。
5、小柴胡颗粒是一个纯中药的制剂,其中里面的成分包含有柴胡、黄芩、党参、甘草等,主要的功效是可以解表散热、疏肝和胃,可以用于外感病属邪犯少阳证,比如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或者是口苦咽干等一些症状的治疗。
6、其中大柴胡颗粒的功效和作用,主要是用于因少阳不和、肝胆湿热所导致的右上腹隐痛或是胀满不适,同时对于口苦、恶心呕吐,以及大便秘结等都有着不过的调理功效。
小柴胡颗粒
1、小柴胡颗粒,剂量为10克/包,5岁小孩用量:每天3次,每次半包。指导意见:如果没有咳嗽明显、喉咙红肿等现象,服用一上药物治疗即可,暂可不必服用头孢之类的抗菌消炎药,如果加用利巴韦林颗粒等抗病毒药也许效果更佳。
2、病情分析:小柴胡颗粒具有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的功效。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意见建议: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商品名称】小柴胡颗粒(同仁堂)【拼音全码】XiaoChaiHuKeLi(TongRenTang)【主要成份】柴胡、黄芩、半夏(姜制)、党参、生姜、甘草、大枣。辅料为蔗糖。【性状】小柴胡颗粒(同仁堂)为黄棕色至棕褐色的颗粒;味甜。
4、小柴胡颗粒化裁自小柴胡汤,只是原方中人参换成了党参,从功效上来说,人参的作用更强大。
5、小柴胡颗粒的功效主要是解表散热、疏肝和胃,可以治疗外感病、邪犯少阳证,还可以缓解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等症状。小柴胡颗粒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有柴胡、姜半夏、黄芩、党参、甘草、生姜、大枣等。
小柴胡颗粒是中药吗?小柴胡颗粒是抗病毒的吗?
1、白云山小柴胡颗粒的功效与作用治疗感冒白云山小柴胡颗粒是由多种中草药制成的一种中成药,它具有很好的抗病毒作用,对于各种感冒都有一定的疗效,尤其是患有流感时可以服用这种药物来治疗。
2、由上得知,小柴胡颗粒是属于中成药。小柴胡颗粒是抗病毒的吗 是抗病毒冲剂,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
3、小柴胡颗粒是一个纯中药的制剂,其中里面的成分包含有柴胡、黄芩、党参、甘草等,主要的功效是可以解表散热、疏肝和胃,可以用于外感病属邪犯少阳证,比如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或者是口苦咽干等一些症状的治疗。
4、小柴胡颗粒小孩是可以吃的,柴胡是一种中成药,可以清热解毒,缓解咽喉疼痛、抗病毒、退低烧。因为小孩子感冒咳嗽,经常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导致的,而上呼吸道感染多数是因为病毒感染引起。
5、摘要:小柴胡颗粒源于《伤寒杂病论》中的小柴胡汤,进行了一定的改进,调整了配方用量,是常见的感冒药,它的批准文号是国药准字Z44020211,属于中成药的一种。
白云山小柴胡颗粒适合多大儿童
1、岁以上。解表散热:口苦,口干,脾胃不和,发热恶寒等有很好的治疗。对于人们出现的胸口憋闷、疼痛都有很好的调理效果。
2、小柴胡颗粒是一种中药制剂,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等症状。对于六岁的孩子来说,使用小柴胡颗粒需要根据其体重和年龄来确定剂量。一般来说,小柴胡颗粒的剂量为每次0.5-1克,每日3次。
3、一般来说,小孩是否能够吃小柴胡颗粒,主要看孩子的病情以及孩子自身所处的状况,通常1周岁以上的孩子,没有患心脏病、肝病、肾病等重大疾病者,是可以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小柴胡冲剂的,1岁以下的婴儿和新生儿则需要谨慎用药。
4、指导意见:5岁的孩子服用小柴胡大约每次半包就可以,一般感冒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可以给孩子服用感冒药控制症状就可以,还要让孩子多喝水,多吃新鲜水果,可以缩短感冒时间,促进身体康复。
5、小柴胡颗粒七岁儿童能吃,服用方法是开水冲服,一次2~4克,一日3次,儿童可以减半。因为小儿具有病情变化快的特点,要随时决定继续用药或调整用药或调整剂量,使用药更趋合理,争取早日痊愈,减少或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